导师风采
刘彩刚
浏览量:2580   转发量:261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教授
  • 导师类别:硕,博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第二临床学院
  • 所属科室:肿瘤外科
  • 所属专业: 肿瘤学
  • 邮箱 : angel-s205@163.com
  • 工作电话 :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刘彩刚教授现为二级教授,辽宁特聘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副院长,分别创建并首任盛京医院乳腺中心主任,肿瘤中心主任和辽宁省肿瘤创新药物研发与转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医学分中心主任。2023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202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系列“临床问题驱动型研究”解决实际临床问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75篇,影响因子(IF)总和502分,担任eLife期刊资深编辑(senioreditor)。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乳腺癌转移机制,肿瘤干细胞起源,肿瘤创新药物研发,Mukden系列临床研究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肿瘤中心优秀人才云集,科研实力雄厚,整合本溪实验基地、I期药物临床试验研究病房、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和放疗科的优势资源,是目前东北地区综合医院最大的集肿瘤药物研发、临床试验、药物转化等于一体的工程中心。中心具备基础研究创新团队、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团队。作为中国医科大学肿瘤专业博士后、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心具备博士生导师 3 名,硕士生导师34人。连续几年保持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100%,多名博硕士研究生获得辽宁省优秀毕业生,中国医科大学“十佳”毕业生。年发表中科院1区论文十余篇。


项目情况

1、构建并推广多靶点网络协同调控诊疗新策略

针对肿瘤受复杂网络调控的本质,基于乳腺癌临床诊疗中亟待解决并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难题:① 三阳性乳腺癌等特殊亚型指南推荐方案疗效不佳且毒副作用大的问题;② 新辅助/辅助治疗方案仍需优化,患者“净获益”最大化的问题,候选人创新性提出“多靶点网络协同调控”的肿瘤治疗新理念,并设计出了25项高效低毒新方案及转化研究,并在国内35家中心推广,极大解除了患者的痛苦,获得了同行专家一致好评。

三阳性(ER+/PR+/HER-2+)乳腺癌由于存在ER和HER-2通路的相互串扰激活,导致化疗联合靶向药物的常规方案疗效不佳且毒副作用大,临床急需更加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案。候选人前期研究证实同时阻断ER和HER-2通路具有更强协同抗肿瘤作用,首次证实了达尔西利联合吡咯替尼在三阳性乳腺癌双通路靶向阻断的高效协同机制(Elife,IF:8.713,2023,最后通讯)。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候选人创新性设计了同时阻断ER、HER-2通路和细胞周期的国际上首个三阳性乳腺癌“全口服”“去化疗”新辅助治疗“MUKDEN 01”临床研究。该项方案较传统方案有效率提高了1.5倍,免除了化疗的不良反应和静脉通路,特别是为不能耐受化疗、生活质量要求高和有生育需求的年轻人提供了全新的高效低毒治疗策略(Nat Commun,IF=17.694,2022,最后通讯),获美国肿瘤学年会报道。目前正在辽宁省肿瘤医院、黑龙江肿瘤医院等全国22家乳腺中心开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MUKDEN 09)。候选人进一步针对目前缺乏三阳性乳腺癌精准分型的问题,开展了精准分子分型研究,指导三阳性乳腺癌的临床诊疗。

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首选方案疗效不佳的患者面临因不能根治而转为晚期的风险。针对因缺乏证据,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疗效不佳后续方案选择困难的问题,候选人创新性提出HER-2-ADC类和TKI类药物联用的新方案(MUKDEN 06),PCR率达到70%,毒副作用可控,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该方案被恒瑞医药等多家公司作为研发项目推广。

此外,候选人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50%以上的激素受体阳性原位癌患者接受了乳房切除术,且术后进行了5-10年的内分泌治疗,患者因骨折、子宫内膜癌等毒副作用异常痛苦。然而,无充分证据表明内分泌治疗可为这类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候选人随即开展了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MUKDEN 02),证实这类患者内分泌治疗无生存获益,且显著增加内分泌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应免除内分泌治疗(Elife,IF:8.713,2023,最后通讯)。新诊疗策略源于临床反哺临床。

2、鉴定乳腺癌新靶点并研发小分子药物

新方案获得了好疗效,但乳腺癌仍面临耐药进展。鉴定新靶点,研发创新药迫在眉睫。候选人应用自主开发的新一代高效药物筛选工具—FIPSDock,建立了小分子药物筛选与评估平台。利用团队建立的23万例自然人群和2万例癌症队列多组学数据库,鉴定出了多个乳腺癌新靶点并设计小分子药物。① 针对复发耐药的“罪魁祸首”乳腺癌干细胞:鉴定出新靶点CRM1并研发小分子抑制剂LFS-1107,能够清除乳腺癌干细胞且克服耐药性(Drug Resist Updat,IF=22.841,2023,第一兼通讯作者);鉴定新靶点KK-LC-1及小分子化合物Z8,可显著杀伤乳腺癌干细胞,与传统化疗药物联用具有显著协同效果(Nat Commun, IF=17.694, 2023,最后通讯)。以上直接针对癌症干细胞驱动基因的药物,有望从根源解决乳腺癌耐药问题(第一发明人发明专利1项);② 乳腺癌骨转移最高发,但缺乏抗骨转移驱动基因的药物。候选人发现SOST不但调控骨转移微环境,而且可以异位表达并驱动乳腺癌细胞向骨迁移。小分子化合物S6,可以特异性靶向骨转移病灶并同时改善骨微环境(Mol Cancer,IF=41.444,2022,最后通讯);③ 候选人还鉴定出一系列针对恶性程度高的乳腺癌新靶点。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鉴定出新靶点CMTM6,FSIP1和CALML5(Mol Cancer,IF=41.444,2023,最后通讯;PNAS,IF=12.779,2018,第一作者;Elife,IF=8.713,2022,最后通讯);(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21)。筛选出三阴性乳腺癌新靶点TLN1及设计小分子化合物C6,能够显著杀伤三阴性乳腺癌细胞(Elife,IF=8.713,2021,最后通讯)。上述靶点发现为新药创制提供有力支撑。

以上研发成果申请第一发明人发明专利3项,为难治性乳腺癌患者的诊治和新药创制提供了突破点与平台支撑,中心获批“辽宁省肿瘤创新药物研发与转化工程研究中心”。新靶点新药,为民族企业提供了原始创新源泉。多家民族企业与候选人签署战略合作。

3、构建肿瘤知识图谱,研发参百灵颗粒

针对“免疫生物制剂毒副作用大,且疗效不佳”的问题,融入自主研发的新靶点,构建了全球首个肿瘤免疫网络知识图谱(CKTTD,www.ckttdb.org)(J Immunother Cancer,IF=12.469,2020,通讯作者),巧妙利用中药的丰富成分多靶点调控免疫功能,结合传统中医理论,设计出了中药肿瘤免疫制剂(参百灵颗粒)。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参百灵颗粒可有效增强肿瘤免疫功能,显著缓解癌症相关性疲乏(MUKDEN 04)。参百灵颗粒获批辽宁省医疗机构制剂,正在进行国家1.1新药申报的准备工作。作为辽宁省政府重点推进的央地合作项目、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项目,华润三九药业投资1.7亿,协助完成新药研发工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候选人研发出的“散痈解毒颗粒和散痈扶正颗粒”等多种中药产品(Elife,IF:8.713,2023,第一作者;发明专利3项),已处转化阶段。目前,CKTTD被东京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全世界23个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医药公司应用5000余次。候选人创立的“中药应用现代化”体系和研发转化平台,为中成药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为中成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引领作用(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21)。


报考意向
招生信息
第二临床学院
硕士研究生
  • 序号
  • 专业
  • 招生人数
  • 年份
博士研究生
  • 序号
  • 专业
  • 招生人数
  • 年份
报考意向
姓名:
手机号码:
邮箱: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报考类型:
博士
硕士
个人简历: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成绩单: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其他材料: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备注: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


研究成果

① 代表作:Nat Commun 3篇(IF:17.694,2022、2023,最后通讯;2022,共同通讯),JCO 1篇(IF:17.96,2013,第一作者),PNAS (IF:9.580,2018,第一作者),PNAS(IF:9.504,2017,通讯作者), Drug Resist Updat(IF:22.841,2023,第一兼通讯作者),Mol Cancer 2篇(IF:41.444,2022、2023最后通讯),JImmunother Cancer(IF:13.751,2020,通讯作者),Elife 5 篇(IF:8.713,2021、2022、2023 3篇,均最后通讯);② 转化:研发医疗机构制剂一项(1.1类新药临床试验阶段),第一发明人发明专利8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研发乳房重建专用假体并实现转化(130万,2022);③ 获奖:第一完成人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1),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021),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2018,2016)。


岗位信息
在岗状态:在岗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是否学科带头人:是


导师经历
人才层次:国家级百千万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人才入选项目: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辽宁特聘教授;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是否具有国际合作:是

是否具有国外访学经历:是

所在团队及任职情况:盛京医院肿瘤中心主任


导师荣誉
导师荣誉称号:荣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所在平台情况: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肿瘤中心是集肿瘤防治、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肿瘤诊疗中心,是肿瘤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肿瘤区域中心筹建单位,国家肿瘤药物临床药理基地,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医学分中心,辽宁省肿瘤创新药物研发工程研究中心。

        中心目前共有床位475张,下设肿瘤外科(乳腺肿瘤外科)、乳腺肿瘤内科、头颈胸部肿瘤内科、消化肿瘤内科、儿科肿瘤及泌尿系骨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病房以及肿瘤研究中心。为了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中心牵头成立东北肿瘤临床研究联盟等4个肿瘤专科联盟,辐射东北地区96家医院,推动了区域肿瘤学科的发展。

        肿瘤中心优秀人才云集,科研实力雄厚,整合本溪实验基地、I期药物临床试验研究病房、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和放疗科的优势资源,是目前东北地区综合医院最大的集肿瘤药物研发、临床试验、药物转化等于一体的工程中心。中心具备基础研究创新团队、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团队。作为中国医科大学肿瘤专业博士后、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心具备博士生导师 3 名,硕士生导师34人。连续几年保持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100%,多名博硕士研究生获得辽宁省优秀毕业生,中国医科大学“十佳”毕业生。年发表中科院1区论文十余篇。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中国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处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