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徐莹莹
浏览量:1844   转发量:465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教授
  • 导师类别:硕,博士生导师
  • 性别: 女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第一临床学院
  • 所属科室:乳腺外科
  • 所属专业: 肿瘤学
  • 邮箱 : lovecmustar@163.com
  • 工作电话 : 024-83282741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徐莹莹,女,1979年11月生,中共党员,肿瘤学博士,辽宁省特聘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行政副主任。主要从事乳腺癌、胃肠癌等恶性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探寻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模式中疗效与预后预测的分子标志物,残余病灶分子靶标为导向的辅助治疗;乳腺癌侵袭转移相关基因的鉴定及机制研究。开展基于临床分期及分子标志的胃肠癌综合诊治、优化胃肠癌临床及分子分期指导规范化治疗等系列研究,完善胃癌预后风险评估体系,指导临床综合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

    多年来,带领团队始终坚持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科研模式,始终秉承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通过基础研究寻求转化与创新的理念,致力于乳腺癌、胃肠癌侵袭转移相关分子标志物、肿瘤免疫及代谢微环境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为乳腺癌、胃肠癌的诊断及治疗、精准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策略和参考依据。并将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新技术,在多家单位推广应用。倡导多学科诊疗理念,带领MDT团队开展疑难重症病例的个体化治疗,在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创新高效的肿瘤诊疗新模式。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乳腺癌的临床研究,乳腺癌的基础研究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项目情况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37323,淋巴结结构重建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响应PD-1抗体免 疫治疗中的作用和机制

2.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支持中国医科大学高质量发展资金项目计划,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标志物研发

3.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基于真实世界大数据分析建立多模态乳腺癌新辅助智能决策系统

4. 上海市防癌抗癌事业发展基金会-恒瑞科研项目重点课题 ACOT7通过调节脂肪酸代谢驱动乳腺癌转移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5. 辽宁省课题 非编码RNA通过可变剪接调控乳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773083,miR1/Lnc MALAT1/Circ YLPM1构成ceRNA网  络调控14-3-3ζ介导的乳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2550,miR-335/TGF-β1/Smad通路调控EMT影响胃癌腹膜转移的机制研究。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000943,Midkine调节miRNA-335对胃癌增殖及侵袭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9.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项目,LZ2015080,M2型TAM通过HIF-1ɑ/EGFR旁分泌途径调控胃癌干细胞转移潜能的机制研究。

10.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项目,LS2010165,中期因子调控胃癌转移相关microRNA的机制研究。 

11.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活动支持项目,ceRNA网络调控14-3-3ζ介导的乳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报考意向
招生信息
第一临床学院
硕士研究生
  • 序号
  • 专业
  • 招生人数
  • 年份
博士研究生
  • 序号
  • 专业
  • 招生人数
  • 年份
报考意向
姓名:
手机号码:
邮箱: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报考类型:
博士
硕士
个人简历: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成绩单: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其他材料: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备注: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37323,淋巴结结构重建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响应PD-1抗体免 疫治疗中的作用和机制

2.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支持中国医科大学高质量发展资金项目计划,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标志物研发

3.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基于真实世界大数据分析建立多模态乳腺癌新辅助智能决策系统

4. 上海市防癌抗癌事业发展基金会-恒瑞科研项目重点课题 ACOT7通过调节脂肪酸代谢驱动乳腺癌转移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5. 辽宁省课题 非编码RNA通过可变剪接调控乳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773083,miR1/Lnc MALAT1/Circ YLPM1构成ceRNA网  络调控14-3-3ζ介导的乳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2550,miR-335/TGF-β1/Smad通路调控EMT影响胃癌腹膜转移的机制研究。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000943,Midkine调节miRNA-335对胃癌增殖及侵袭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9.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项目,LZ2015080,M2型TAM通过HIF-1ɑ/EGFR旁分泌途径调控胃癌干细胞转移潜能的机制研究。

10.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项目,LS2010165,中期因子调控胃癌转移相关microRNA的机制研究。 

11.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活动支持项目,ceRNA网络调控14-3-3ζ介导的乳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研究成果

(一)专利:

1. 发明专利:TMC5在乳腺癌特异性骨转移中的诊断、治疗的应用 (ZL 2022 1 0309104.5)

2. 实用新型:一种牵拉器(ZL 2020 2 0700927.7)

3. 实用新型:细胞划痕实验用孔板 ZL 2020 2 0790460.X

4. 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收集医用废弃耗材的固液分离缸 ZL 2020 2 13127201.8

5. 实用新型:一种多尺寸组合乳晕环形切割器 ZL 2019 2 1224244.2

6. 实用新型:一种可调式医用轻型乳头保护器 ZL 2019 2 2310970.2

7. 实用新型:一种可调式拆卸型指套手术刀 ZL 2019 2 1417520.7

(二)出版著作

1. 乳腺恶性疾病病例精解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 中国癌症杂志

3. 乳腺癌经典文献解读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三)发表论文(近两年)

1. Luo Z, Yao X, Li M, Fang D, Fei Y, Cheng Z, Xu Y, Zhu B. Modulating tumor physical microenvironment for fueling CAR-T cell therapy. Adv Drug Deliv Rev. 2022 Jun;185:114301. doi: 10.1016/j.addr.2022.114301. Epub 2022 Apr 16. PMID: 35439570. (IF=17.873)

2. Sun X, Liu X, Yu K, Xu S, Qiu P, Lv Z, Zhang X, Xu Y(通讯作者). Targeting PGC1α to wrestle cancer: a compelling therapeutic opportunity.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22 Apr;148(4):767-774.

3. Chen X, Wang M, Yu K, Xu S, Qiu P, Lyu Z, Zhang X,Xu Y(通讯作者). Chronic stress-induced immune dysregulation in breast cancer:Implications of psychosocial factors.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Internal Medicine. 2022;0(0):pp

4.  Chen Y, Liu X, Yu K, Sun X, Xu S, Qiu P, Lv Z, Zhang X, Guo A, Xu Y(通讯作者). Impact of hormone receptor, HER2, and Ki-67 status conversions on survival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study. Ann Transl Med. 2022 Jan;10(2):93.

5.  Sun X, Fu X, Xu S, Qiu P, Lv Z, Cui M, Zhang Q, Xu Y(通讯作者). OLR1 is a prognostic factor and correlated with immune infiltration in breast cancer. Int Immunopharmacol. 2021 Dec;101(Pt B):108275.

6.  Tan S, Fu X, Xu S, Qiu P, Lv Z, Xu Y(共同通讯作者), Zhang Q. Quantification of Ki67 Change as a Valid Prognostic Indicator of Luminal B Type Breast Cancer After Neoadjuvant Therapy. Pathol Oncol Res. 2021 Dec 20;27:1609972.

7.  Yao L, Pang Z, Wang M, Wang M, Sun X, Cui M, Zheng Y, Li X, Dong H, Zhang Q, Xu Y(通讯作者). The choice of a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ycle for breast cancer has significa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result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real world study. Cancer Biol Med. 2021 Oct 12;19(5):755–67. 

8.  Zheng A, Jin ZN, Cui MY, Chen B, Yao F, Jin F, Xu Y(通讯作者); Chinese Society of Breast Surger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Chinese Society of Breast Surgery (CSBrS) practice guidelines 2021. Chin Med J (Engl). 2021 Jun 10;134(13):1519-1521.

9.  Li X, Wang M, Li S, Chen Y, Wang M, Wu Z, Sun X, Yao L, Dong H, Song Y, Xu Y(通讯作者). HIF-1-induced mitochondrial ribosome protein L52: a mechanism for breast cancer cellular adaptation and metastatic initiation in response to hypoxia. Theranostics. 2021 May 25;11(15):7337-7359.

10.  Wang M, Pang Z, Wang Y, Cui M, Yao L, Li S, Wang M, Zheng Y, Sun X, Dong H, Zhang Q, Xu Y(通讯作者). An Immune Model to Predict Prognosi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Front Oncol. 2021 Apr 27;11:651809.

11. Wang MS, Wang MZ, Wang Z, Song Y, Gao P, Wang P, Wang C, Yu X, Wei F, Guo J, Xu Y(通讯作者). Comparison of three lymph node staging methods for predicting outcome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mastectomy. Ann Transl Med. 2021 Feb;9(4):300


岗位信息
在岗状态:

在岗



工作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乳腺外科



是否学科带头人:




导师经历
人才层次: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



人才入选项目: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是否具有国际合作:



是否具有国外访学经历:



所在团队及任职情况: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行政副主任。



导师荣誉
导师荣誉称号:

    先后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辽宁省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2018年获聘为辽宁省“兴辽英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特聘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首批“登峰学者”,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2013年荣获第九届辽宁省青年科技奖,2011年获得中华肿瘤“明日之星”称号。


所在平台情况: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乳腺疾病诊治专业学科,2004年成立以来,紧跟国际前沿,不断提高乳腺疾病诊治的专业化水平,其专业规模及学术影响力已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2006年被授予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13年被国家卫计委授予国家重点临床专科。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35名,其中教授、副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3名,编制床位45张。科室医生通过参加、参与国内外乳腺疾病学术会议,不断更新专业诊治理念,科室多名医生曾赴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际知名医疗研究中心研修,综合业务水平获得显著提高。

    科室特色为乳腺癌围手术期个体化规范化综合治疗,2015年完成初诊乳腺癌综合治疗1200余例,乳腺癌保乳率达15%,Ⅰ、Ⅱ期乳房再造手术率为4%,乳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80%以上,居国内先进水平。开展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和保乳保腋窝根治手术,麦默通微创旋切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早期乳腺癌及癌前期病变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房单纯腺体切除单囊假体置入术和乳腺癌术后Ⅰ、Ⅱ期乳房再造手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了FISH技术,实现了真正的乳腺癌个体化靶向综合治疗。

    乳腺外科始终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医疗为基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主题,持续、稳定地发展。截止2016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研经费600余万元;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86篇,累计影响因子达200余分,其中不乏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Annual Surgery、Oncotarget等权威期刊。参与了多项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为乳腺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多先进方案的选择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中国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处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