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苗智峰,男,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07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2009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学专业硕士毕业,2014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学专业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2015年7月任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后,2020年12月至今任中国医科大学胃肠肿瘤精准诊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担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理事兼结直肠病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等职务。
胃肠肿瘤精准诊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于中国医科大学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集合了肿瘤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辽宁省胃癌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优质资源,汇集了肿瘤学、外科学、药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个学科综合力量,充分整合了胃肠癌医学研究技术资源、标本资源、人才资源。目前实验室面积33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约2625万。建立了多个辐射多中心的转化医学研究平台,组建大规模胃肠癌生物样本库,由11300余例自1990年至今常年保持更新病例组成,配有恶性肿瘤样本资源库,系统收集新鲜肿瘤组织、石蜡包埋组织、血液、腹水、腹腔冲洗液标本。
研究团队包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特设岗位学者1人,教育部“黄大年式”药理学教师团队全国高校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负责人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1人。现有固定研究人员65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0人,占61.5%;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者60人,占92.3%。
2019年本实验室获批建设至今,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第一/通讯作者单位新发表SCI收录论文62篇,其中高SCI影响因子(IF>10)论文9篇。同时,新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研究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联合基金)1项、其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辽宁省重大研发计划1项、省部级课题7项及其他研究课题2项,总计科研经费3600余万元;并申请发明专利12项;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辽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
国家级项目:
1. 弥漫型胃癌发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2HAA01398,主持
2. 代谢调控中枢AMPK-mTORC1失衡诱导胃粘膜异常逆生及恶性转化的机制研究, No.820727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
3. 腹膜乳斑缺氧激活胃癌干细胞Notch-1通路促进腹膜转移的机制研究,No.813021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主持
省级项目:
1.细胞可塑性与代谢异常,辽宁省优秀青年基金,2021-YQ-07,主持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国家级项目:
1. 弥漫型胃癌发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2HAA01398,主持
2. 代谢调控中枢AMPK-mTORC1失衡诱导胃粘膜异常逆生及恶性转化的机制研究, No.820727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
3. 腹膜乳斑缺氧激活胃癌干细胞Notch-1通路促进腹膜转移的机制研究,No.813021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主持
省级项目:
1.细胞可塑性与代谢异常,辽宁省优秀青年基金,2021-YQ-07,主持
1.在弥漫型胃癌癌前病变解痉多肽表达型化生模型中原创地提出完全分化细胞获得可塑性及增殖能力的普遍规律,并用新词汇“Paligenosis”来定义这个细胞损伤修复的基本病理过程,并全面解析了逆生程序的调控网络。并发现逆生是损伤状态下赋予完全分化细胞可塑性(逆)并决策其命运(生)的主动、连续的损伤修复过程。(2018,The EMBO Journal;2020,Developmental Cell);
2.在整体动物水平发现完全分化的胃黏膜主细胞通过异常的逆生过程可以发展成弥漫型胃癌,证实了逆生是胃黏膜应对损伤并自我修复的重要细胞机制,完整无误的逆生过程对细胞维持基因组稳定有重大意义,不受检查点监控的异常逆生细胞是累积DNA损伤进而发生恶性转化的关键靶细胞,并最终导致弥漫型胃癌发生。还发现异常逆生导致的小鼠弥漫型胃癌与肠型胃癌在组织及基因水平差异显著,从而首次在肿瘤异质性的角度揭示了弥漫型胃癌发生的病理基础及分子机制,丰富了对胃癌发生和恶性进展机制的全面认知。(2020,Autophagy;2021,Gastroenterology)。
3.提出“代谢重塑决定逆生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和分化方向”的逆生细胞命运决策新观点。代谢激酶AMPK通过激活细胞命运调控分子KLF4及PGC1α,促进线粒体内生、抑制核糖体内生,进而定向调控了逆生细胞等上皮可塑性细胞的可塑性及分化方向,首次详细阐明了胃黏膜上皮可塑性细胞定向分化的过程及分子机制,同时也为临床上通过代谢调控手段重塑逆生细胞可塑性进而预防弥漫型胃癌发生提供了重要防治策略。(2020,Cell Stem Cell)。
4.发现了腹腔游离癌细胞与腹膜微环境“双向互动”是胃癌腹膜转移的核心病理机制,提出了腹膜转移的间皮途径及乳斑途径,详细的阐述了两条途径的分子机制,为有效的防治胃癌腹膜转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靶点(2014, Stem Cells; 2018, Gastric Cancer)。
5.在单细胞分辨率下阐明了化疗和免疫治疗诱导的癌性腹水生态系统中各细胞亚群比例及功能表型的动态演进。通过追踪不同胃癌细胞亚群的进化,确定高可塑性胃癌细胞亚群具有向高增殖性胃癌细胞亚群转化的倾向,并证实该细胞可塑性调控过程是通过自噬依赖的逆生程序进行。本研究为探索胃癌腹膜转移的机制提供了证据,有助于探索胃癌腹膜转移治疗的有效靶标策略(2023,Nature Communications)。
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ell Stem Cell、DevelopmentalCell、The EMBO Journal、Gastroenter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5篇,对弥漫型胃癌发生研究领域有重要的理论创新贡献,在DGC癌前疾病模型中原创地提出了细胞逆生的概念,完整地阐述细胞逆生过程中的细胞可塑性调控、命运决策及恶性转化等重要细胞事件对DGC发生的影响。细胞逆生的系列研究已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累计他引近400次,被Developmental Cell评选为期刊封面文章,被Cell Stem Cell,The EMBO Journal等期刊评选为当期编辑推荐文章,并被DevelopmentalCell、The EMBO Journal、 ScienceSignaling等期刊专文推荐评述。
是否具有国际合作:是
是否具有国外访学经历:是
所在团队及任职情况:胃肠肿瘤精准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才,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所在平台情况:胃肠肿瘤精准诊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于中国医科大学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集合了肿瘤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辽宁省胃癌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优质资源,汇集了肿瘤学、外科学、药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个学科综合力量,充分整合了胃肠癌医学研究技术资源、标本资源、人才资源。目前实验室面积33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约2625万。建立了多个辐射多中心的转化医学研究平台,组建大规模胃肠癌生物样本库,由11300余例自1990年至今常年保持更新病例组成,配有恶性肿瘤样本资源库,系统收集新鲜肿瘤组织、石蜡包埋组织、血液、腹水、腹腔冲洗液标本。
研究团队包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特设岗位学者1人,教育部“黄大年式”药理学教师团队全国高校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负责人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1人。现有固定研究人员65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0人,占61.5%;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者60人,占92.3%。
2019年本实验室获批建设至今,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第一/通讯作者单位新发表SCI收录论文62篇,其中高SCI影响因子(IF>10)论文9篇。同时,新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研究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联合基金)1项、其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辽宁省重大研发计划1项、省部级课题7项及其他研究课题2项,总计科研经费3600余万元;并申请发明专利12项;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辽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
文件上传中...